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西藏文化 > 西藏文化

西藏的 “鼓舞”和“热巴鼓舞”

作者:尼玛顿珠 来源:次旺顿珠 发布时间:2018-05-30

西藏的 鼓舞

    西藏的“鼓舞”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寺院的祭祀活动,将“鼓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其证据就是桑耶寺的莲花生传壁画中就记录了“鼓舞”的一个故事。据说在桑耶寺建成举行庆典的时候,就表演过这种民间的“卓巴鼓舞”。除此之外,在桑耶寺的庆典上还出现了“热巴舞”等。这也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鼓舞”。唐东杰布发明的西藏最早的藏戏,开始时也只有一鼓一钹作为伴奏。但鼓点变化无穷,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都有独属的鼓点敲法,以至于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广场的鼓声,就知道上演的是哪一出戏。在早期的西藏,鼓不仅仅是作为乐器使用,人们更是用敲鼓的方式,向护法神表达他们的敬畏之情和祈福的心愿。西藏的鼓有手鼓、挂鼓、背鼓、头鼓(又称太阳鼓或热巴鼓舞)等。

热巴鼓舞

    在早期,“热巴”主要是指以卖艺为生的人,他们为了生计,四处表演鼓舞。民间认为热巴舞的创始人是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大师。而米拉日巴在传经颂道时穿的就是一席布衣,在藏语中,穿着布衣的人也被称为“热巴”,由此出现这个名称。另种说法,即“热巴”为“发辫粘在一起的人”。这也与米拉日巴有关:相传米拉日巴常年在山洞中修行,长时间不洗头发,导致发辫都粘在一起,所以后来出现了这个词。在热巴舞里,专门有一两个人跳甩头舞,就是甩发辫,名称可能与此有关。除了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热巴来源于原始宗教――苯教。早年的苯教教徒,诵经时手里拿的并不是拨浪鼓,而是大象的肩胛骨或肋骨,这种在诵经时使用的器具被称之为“热巴”。那曲地区的“丁嘎热巴”和昌都地区的“丁青热巴”被人们广泛熟知并深受喜爱,丁青县又被人们称为“热巴之乡”。热巴艺人大致分为:流浪热巴、经商热巴、示教热巴和民间节庆热巴四种。

 

选自《壁画中的西藏历史》一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