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与“吐蕃”之称谓
藏族对自己称呼“博日”,“博”意为“藏”,“日”意为“族”。不管居住在西藏,还是聚住在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藏族,都是一致的。“博”的起源地当是雅隆藏布中游的卫藏地带。有古书记载:远古夜叉(指的是原始人)等非人群聚时期,到七代玛桑九氏统治藏域,居住地方叫“博卡聂珠”。由此可知,“博”这一词是远古时候就有。一个民族的自称或族称,具有很强的历史稳定性的。在远古时,居住在西藏高原的先民们把自己生存之地自称“博域”或“博吉域”。从那时起至今,这个成为千古未变,历来如此。
关于“博”字的含义有着学者们的见解,也有着民间的传说,先举一二例:著名的藏族学者更登群培在他的名著《白史》中记载:“从最初时,在藏语中,即呼之为“博吉域”,印度人呼藏族为‘博扎’,此系昔日读法。他们读‘博’时将后置字读得明显,故渐变为‘博塔’。实际时‘博’字转变成梵语,非梵语转变成藏语也,想是如此。若依‘雍仲苯教’学者所说,谓初名‘本吉域’后渐转变成‘博域’。此说‘博’二字,义相同者,随实属可笑,然只略有所应思考者,此复在囊日颂赞以前,整个藏区,唯有雍仲苯教,故通称彼名,亦不为奇, ……. 此外,如往昔之名词中,‘塔’和‘纳’二后加字亦多互用,如‘赞布’与‘则布’‘曲布’和‘群布’等,可以互用。则‘本’‘博’,亦可能相互换用也。”
关于 “博”地名的含义,在民间世代相传着几种说法。如有的说,古时候此地在产生农业之前,人们以狩猎为生,后逐渐以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随着牲畜的发展,为得到满足的饲草,牧民们只好分散,在山间各地逐水草而游牧。分散游牧时遇到自然灾害和盗贼、野兽的侵害时,为了加强相互联系,适居在喊声所及的距离内,遇到情况时大声呼喊,发出信号,即称之为“博巴”。久而久之这些游牧地域称之为“博”。
还有一种说法,在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划分成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三种主要生产行业,高出专门牧养牲畜的地方称“卓”;低处主要经营林业的叫“荣”;这两者之间,气候冷热适宜,主要经营农业的河谷地带叫“博”。历史上赞普的世系出现在雅隆,为当时主要从事农业成产的中心地带,因此称之为“博域”。布杰赞布的后裔,也将以地名立为王名,称为“博”之赞普。“博”字系农业之意,过去在旧事公文和民间书信中经常看到。“博卓”这一术语,作为卫藏方言,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
“博”作为我们的族名,考究它的由来和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博”和“博巴”是藏族人自己取得名,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博”这一地名,究竟是随意而立的名还是依据其相似而命名,这须待进一步收集资料,研究考证。
“吐蕃”是唐代中原人堆雪域高原雅隆博域政权及其属地的称谓。“蕃”字在唐代有两种读音,一种读作“播”,另一种读作“翻”。关于“吐蕃”的“蕃”字源于藏语,是“博”字的谐音,这一点已经众口一词,没有争议。那么,“吐蕃”的“吐”字源于何处,学术界探讨已久,提出很多假说,其中“吐”音源于藏语,谐音之说;有“吐蕃”一词是最初吐谷浑人对“蕃地”的称呼,后来传到唐朝,主要根据的是吐谷浑地处唐蕃之间的历史地理状况假设;或以为根据隋末唐初以前吐谷浑强盛而吐蕃弱小的态势,“吐蕃”可能是“吐谷浑所属之蕃地”的缩语之说。还有一种解释是“吐蕃”的“吐”字时大的同音字,读作“杜”,“蕃”读作“博”是藏族自己民族称号字的读音。唐朝对吐蕃自称“大唐”,当时吐蕃也是个强国,对唐朝自称“大蕃”。如公元821年的长庆会盟文中有“西为大蕃 东实巨唐”之语。但唐朝在一般文字上总不愿把这个“大”字加给它。于是改用这个“大”的同音字“吐”字,称它为“吐蕃”(杜博)。它的引申义在吐蕃名称的含义上可能起作用。“吐”字加在“蕃”字的前面,说不定表示“蕃”是出自中原之意,……. 从唐人对选用“蕃”字的态度来看,对“吐”字的选择不会没有名堂。
总之,这些关键的称谓之由来能够考证清楚,对了解民族的历史很有益处。
选自《西藏风土志》一书,作者:赤烈曲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