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西藏文化 > 学术论文

浅谈译者应具备的条件及遵循的原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8

摘要 过硬的业务知识及严格的翻译标准是决定翻译作品的先决条件,较为全面的知识、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每一名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忠实原文、通顺易懂、文字优雅为主要内容的信、达、雅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翻译标准,它是译文的生命线,也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应追求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 译者、条件、标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工具,是进行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而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学习、使用、发展语言文字对于每个民族来说尤为重要,而在两种语言文字交流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翻译工作者所肩负的任务既伟大而又艰巨。特别是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尽,应接不暇,这一切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既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严格遵循翻译准则,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具备较为综合的知识

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是每一名翻译工作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特别是对一个新闻翻译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新闻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它是多学科、多种类、多层次的翻译工作,除了强调新闻所具有的特殊性及时间性外所涉及的内容及体载包罗万象,就体载而言有社论、讲话、消息、通讯等,就内容来说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宗教等等,作为译者既要知古知今、又要知国内国外,既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又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既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因此必须怀着对各方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得心应手,也才有资格承担多学科多种类的翻译任务。 除了书本的知识外社会知识的汲取也非常重要,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社会,学会观察社会,动用自己的观察力及感悟力多听、多问、多想、多看,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力求不断的丰富自己,成为这一行的大杂家。

2.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

翻译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如果不了解所翻译作品的社会生活背景、风土人情、语言表达习惯等特点而盲目地翻译,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可想而知,特别是新闻翻译的对象是最基层的广大群众,现代翻译强调以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强化服务意识。新闻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的使用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及表达形式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与喜爱。但是我们的有些翻译工作者由于缺乏对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了解,在翻译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藏民族习惯把“地毯厂”称为为“རུམ་འཐག་བཟོ་གྲྭ”、“(唐卡)画师”称为“ལྷ་རི་བ”,但我们的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简单的根据字面之义直接将地毯厂译为“ས་གདན་བཟོ་གྲྭ”,“ 唐卡画师” 译为“ཐང་ཀའི་རི་མོ་འབྲི་མཁན”。如果说这种译法虽然读起来有些牵强,不符合藏语的表达习惯,但也可以勉强地表达出原意的话,那么“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成“གྲོག་ཁོག་ཆེན་པོ”的话,那么读者直接会理解成“饭量大”或“将军肚”之意,如果直接翻译成“གཟུགས་པོ་ཆེན་པོ”的话,那读者就会理解成“大个子”而绝对不会理解成“孕妇”,只有根据藏语的表达习惯翻译为“གཟུགས་པོ་མཐོ་པོ”才能表达出“孕妇”的意思,这是藏族生活中最普遍的表达方式。

在农牧林等专业翻译中由于译者不了解专业名词的表达方式,碰到此类词就采用直译的译法,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如将“半农半牧”翻译为“ཕྱེད་ཞིང་ཕྱེད་འབྲོག”、“半细毛”翻译为“ཕྱེད་འཇམ་བལ”,这也同样不符合藏语的表达习惯,应该将“半农半牧”应翻译为“ས་མ་འབྲོག”、“半细毛”应翻译为“བལ་འཇམ་མ་རྩུབ”,这种译法符合藏语的表达习惯,使广大读者一目了然又易于接受。基于同样的原因遇到“饲料油饼”就直接将“油饼”翻译为“ཡིའུ་ཞང་བག་ལེབ”,将草原灭鼠这句中的“鼠”直接翻译为“བྱི་བ”,这些错误都是因为缺乏对农牧林生产的了解而出现的,事实上这里如果将“油饼”译成“ཡིའུ་ཞང་བག་ལེབ”就会与食品“油饼”混淆,此处的“油饼”应翻译为“འབའ་ཆ”。“草原灭鼠”也同样如此,此处的“鼠”应翻译为“ཨ་བྲ”,只有“家鼠”才翻译为“བྱི་བ”。又如:在牲畜的公母之别上不同于汉语以“公母”来区分,而是有一套规范的名词,如“公牦牛”为“གཡག”、“母牦牛”为“འབྲི”、“公黄牛”为“གླང”、“母黄牛”为”等。如果不了解这个名词之区别,闹笑话是不可避免的。西藏某一家乳业公司曾把“牦牛酸奶”错译为“གཡག་གི་ཞོ”,闹了一个不小的笑话,让闻者皆笑,其实正确的说法因该是“འབྲི་ཞོ”,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对待颜色词的运用上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差异汉族习惯性地将褒贬之意用颜色词“红与黑”表示,而藏族与之相反,将褒贬之意用颜色词“白与黑”加以表达,这是藏民族独特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译文中遇到“红心”不因该翻译为“སེམས་དམར་པོ”而应该根据藏语的表达习惯翻译为“བློ་དཀར་སེམས་དཀར”,比如“一颗红心为党工作”这一句子应该译为“བློ་དཀར་སེམས་དཀར་གྱིས་ཏང་གི་ཆེད་དུ་ལས་ཀ་བྱེད་པ”,这类词在翻译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必须引起每个翻译工作者的重视。由此可见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生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表达习惯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虚心地学习、细心地收集及积累各方面的资料并将此运用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的翻译作品才能更贴切实际,才能出更多的翻译精品,我们的读者群才会不断的扩大。

3.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直接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在我们翻译队伍中有许多缺乏理论知识却依然从事翻译的翻译工作者,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虽然知道错处却缺乏从翻译理论的高度及深度加以理解和解释,这也是译文质量迟迟提不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有些翻译工作者由于缺乏翻译理论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采取“硬译”及“滥译”,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每一个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现代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在关于“硬译”及“滥译”的问题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硬译是翻译中的形式主义,滥译’是翻译中的自由主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强调翻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翻译往往是偶然之得,而脱离实际的翻译是盲目行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翻译工作者不去认真学习翻译理论知识而是想当然地去翻译,那么不要说起到传播另一种语言、承担两种语言文字交际任务的作用,与之相反会闹笑话甚至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最终失去读者群,诚然这个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为翻译实践指导。

二、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

“译事三难信达雅”这是我国的翻译先哲严复先生在深入总结我国翻译历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的翻译标准,他的这一标准成为“译书的唯一指南,评衡译文者的唯一标准(我国现代翻译家罗新璋语)”。关于这一点虽然曾有过争议,但它之所以直到今天仍被视为翻译标准而被广大翻译工作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达雅”这一标准高度概括了翻译工作的最基本的规律及特点。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严复的《译例言》问世以后半个世纪里,不论是攻之者或者辩之者,凡是探讨翻译标准的,基本上不脱信、达、雅的范围,很少越过雷池一步”。不仅如此,民族翻译工作的多形式及多种类也在不断的充实并发展着“信达雅”这一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达雅”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应始终遵循的翻译标准。

1.  关于“信”

“信”意为“忠实原文”。这里所讲的“忠实原文”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它是翻译的第一标准。试问如果连原文的思想内容都忠实不了又如何起到传播的作用,但“忠实原文”也并非不顾译文是否通顺而逐字逐句生搬硬套,“信”是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而非原文的表达顺序及形式,它与翻译的第二标准“达”即“通俗易懂”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在“忠实”地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顺”地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有些译者片面地认为遵循“信”之标准就是将原文一字不差逐字逐句按原有的顺序翻译出来,只有这样才算是忠实原文,以至于翻译出来的作品晦涩难懂、生硬拗口、不伦不类,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在翻译实践中要准确的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将之化为自己的思想,准确通顺地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也是“信”之要义。

2.  关于“达”

“达”意为“通顺易懂”。它是翻译的第二标准,和“信”密不可分,把原文的思想内容完全准确地理解后化为自己的语言并通顺、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既是“达”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翻译境界。但要达到这个境界,译者的文化修养也同样重要,必须精通两种语言文字的语法和逻辑结构并能运用自如,而且要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特别是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前进的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着大量的新词术语,要想将这些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成果通过翻译准确无误地加以介绍,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才能无愧于驾驭语言使者的这一称号。

3.  关于“雅”

“雅”意为“文字优雅”。在“忠实原文”“通顺易懂”地表达出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文字优雅”也是决定译文质量的一个因素。我们的许多翻译工作者除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在平时的翻译工作中并不是特别地讲究“雅”这一标准,认为只要“忠实原文”“通顺易懂”的话就没有必要刻意的追求语言及形式的优美。其实不然,我们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有独具特色而又光辉灿烂的语言文化,产生着许多文字优美影响深远的词语及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只要引用正确就能使译文更加尽善尽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是每一个称职的翻译工作者所应追求的。

三、结束语

和所有的语言文字一样藏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它在世界的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两种语言文字传播者的翻译工作者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作用,才能使使用这一语言文字的民族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先进的社会生产知识,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才能使藏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丰富、在丰富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并促进其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艰巨而意义深远。为了这一崇高而伟大的责任每一名翻译工作者必须爱岗敬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这是每一名翻译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资料

1.周季文  《汉藏互译教材》 民族出版社

2.《藏语文工作》杂志   西藏自治区编译局

3.《西藏研究》杂志   西藏社会科学院

4.许渊冲  《翻译概论》商务印书院

作者:次仁德吉  西藏日报社藏编部

责编:吉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