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西藏文化 > 学术论文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原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西藏自治区文联   扎西罗布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领悟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独具“范式”的语言学派。由于语言学派的努力,翻译研究在学科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也使得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经验陈述”的模式而更具有科学的特性。

翻译工作的具体步骤而言,看懂原文,把作者的大概意思弄明白,译者的态度很重要,对“技术”是赞成还是反对,推广还是置疑,要首先搞清楚。其次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原则是什么?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本文着重对翻译的原则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

我国翻译家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翻译的原则。又如英国人泰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两位翻译家虽跨民族和国界,但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这是目前学术界对翻译理论的基本认识和一种概括,本文也是基于这一框架下对藏汉翻译中的原则加以探讨。

成功的翻译也许没有定论,有时信多点可能好一些,有时注重达雅多些也不错,这和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要想译的好,就必须遵守翻译的原则。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原则,翻译事业也不例外。从翻译工作来看,翻译的标准必须符合翻译的原则,该原则必须适用于两种语言的实际情况,必须要符合原文的意义和译文表达之间思想的统一性。翻译原则作为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尤其需要明确规定其内涵和外延。翻译原则不能等同于翻译标准,它是对于翻译整个过程的导向,具体而言,是指导译者如何选择翻译材料、如何理解源语文本意义、又如何构建译语文本。本人认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选材适当,理解到位,译文得体。但以往的诸多翻译理论把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当成一回事,如《翻译理论和译法》指出“翻译标准既是指导活动的原则,也是衡量翻译成果的尺度。”《翻译适应选择论》“把所谓‘原则’指为‘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方则或标准’。据此,‘翻译原则’可以推演为‘翻译操作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原则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译者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道德。  

 二、翻译原则

(一)“善译”与“信、达、雅”原则

十九世纪末问世的《马氏文通》是我国语法之鼻祖,也是译论的巨作。书中,作者马建忠提出的“善译”标准,对翻译原则作了系统的阐明。他提出,首先译者必须精通两种文字,深谙两种语言的异同。其次要反复钻研原文,仔细推敲字句,彻底掌握其内容,进而分析其文笔和风格特色,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我国近代有名的“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从那以后,“信、达、雅”几乎成了衡量译文的标尺,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原文表达什么,译文就忠实地反映出来,不加工减料,不添油加醋。这里头有个“讲信用”的译德问题,讲的是翻译的道德标准。严复把“信”放在第一位,意思就是搞翻译以“信”字为先,即译德第一。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以负责的精神深入原文,吃透精神,才能达到“达”字。这叫以“信”求“达”。在翻译上,就是突破现有理解水平,探求原文真义的过程。所谓“达”,就是通达。译文要文通、理通、达义。文通,就是句子表达要通畅,不别扭。理通,就是合乎情理。达义,就是表达的意思准确。文通是技术性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理通和达义则是认识性问题,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需要下功夫才能解决。理通又是达义的基础。若情理不通,谈何达义!严复所指的“雅”就是文采。他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对于“雅”,长期以来,人们都在讨论“雅”这个原则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常见的一种非议为,如果原文是不讲究文采、修辞的,硬把它译得很“雅”,岂不已失“信”?因此,认为“雅”是根本不必要的。但笔者认为“雅”是需要的,但对各类译文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二)“易解”与“丰姿”原则

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鲁迅对翻译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鲁迅先生所讲的“丰姿”,就是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因为原文各有各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有时其风格也不尽相同。一个译者如果把不同风格的作品,全译成一个笔调,纵使内容准确无误,也不能说是保存着原文的丰姿。

(三)“正确、通顺、易懂”原则

为了保证翻译质量,在总结前人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的要求,提出“正确、通顺、易懂”的新标准,作为翻译工作的准绳。 “正确”是一切翻译的首要条件,译文不正确“通顺、易懂”就失去其依据;但若是正确而不通顺、易懂,译文生硬拗口,晦涩难懂,“正确”也就失去其作用。因此,这三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既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

三、汉藏翻译中还应遵循的原则

(一)“变”与“不变”的原则

这是先辈翻译家们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说,原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在译文的表现形式中虽有百变或有多变,但原文表达的内涵不变,要保留原文内容的本质。比如原文表达意义的一个词在译文中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所想表达内容。如:汉语中的“太阳”在藏语里可以对应的译成ཉི་མ། 有时因修饰的需要可以译成མུན་སེལ། རྟ་བདུན་དབང་པོ། འཇིག་རྟེན་དབང་པོ། 但把太阳译成 བསིལ་ཟེར་ཅན། 是误译,违背了原则。

(二)恰到好处的原则

依照客观规律,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叙述的内容或词语表达形式,从而选用精确的字或词语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如: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译为 ཀྲུང་ཙི་གློག་འཁྱེར་མེད། ཀྲི་ཙིས་ཕོ་གློག་འཁྱེར། ཏེན་ཙིས་མོ་གློག་འཁྱེར།  译成藏文后只是在形式上译成了藏文而在藏文中根本就不能体现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英国大学问家培根说:不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而胡乱翻译会导致误解原文。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后把它翻译成目标语,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本质内容是重中之重。

(三)等值的原则

原文与目标语的本质内容相互等值。即,原文与译文相比较而言,把原文的意义与译文所表达的内容相统一,不一定把译文的修辞和形式与原文对等。对于等值的原则,我们与西方的翻译理论解释有所不一致,我们以我们的语言特点来表达原文。翻译的等值是其意义的等值而不是语言符号的等值。如:《水浒》第二十四回中: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

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

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

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碟乱。

玉貌妖娇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སྐྱེ་བོའི་ཁྲོད་ན་རབ་ཏུ་མཛེས་པའི་དཀྱུས་རིང་བུང་བའི་མིག་ཅན་དེ་ནི་འདོད་པའི་གདུང་བས་རབ་ཏུ་མནར་ཏེ་སྨིན་མ་སྡུད།

བཞིན་བཟང་དཔྱིད་དཔལ་རྣམ་པར་བཞད་ལ་རྣམ་གཡེང་འདོད་པའི་སེམས་ཀྱི་རོ་མོ་ངམ་ངམ་ཤུགས་ཀྱིས་མངོན་པར་གསལ།

ཕྲ་ལྡེམ་སྐེད་པ་སྨྱུག་གསར་གཞོན་ནུའི་མཛེས་ཆོས་ལྡན་པས་འདབ་ཆགས་རྣམས་ཀྱང་འདོད་པར་ཆགས་ནས་ལྡིང་ཞིང་རྩེད།

བིམ་པའི་རང་མདངས་མངོན་པར་ལྡན་པའི་མཆུ་སྒྲོས་རབ་མཛེས་པད་འདབ་ཁྲོད་ན་བུང་བ་ཕྱེ་ལེབ་སྤྲིན་གྱི་ཚོགས་བཞིན་འཁོར།

ཨེ་མ་དེ་འདྲའི་སྐྱེ་འབྲས་མཚར་བ་སྨྲ་ཤེས་དོན་གོའི་རྣམ་བཀྲའི་མི་ཏོག་འདྲ།

བསུང་ཞིམ་འཐུལ་ཞིང་ལང་ཚོས་སྒེག་པའི་འཇམ་མཉེས་ལུས་དེ་རབ་དཀར་གཡང་ཊིའི་དཔལ་དང་ལྡན།

在藏文译文中的“སྐྱེ་བོའི་ཁྲོད་ནས་རབ་ཏུ་མཛེས་པ་”和“བུང་བའི་མིག་ཅན་”“སྨྱུག་གསར་གཞོན་ནུའི་མཛེས་ཆོས་ལྡན་”“པད་འདབ་ཁྲོད་ན་”等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出来,但在译文中为了准确表达原文的描写需要,添加了修饰语而不是添加内容。如果在译文中不使用符合藏族习惯的修饰语,而一味的把原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根本无法体现原文所表达的美境,更无法提现诗的韵律。关于这一点丰子恺先生列举了一个很通俗易懂例子:(《当代文学百家谈》p.41)“我们把翻译作为数学算式来说如2+2最准确答案就是4而在其他算式中也可以用3+1来表达最后答案也是4。以这一例子来看我们从事翻译工作时,在译文中只要符合本语言修饰规律把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准确无误的用译文表达出来,用不同的手法能使译文的读者更容易接受原文思想。这就是翻译的目的。

来源:《藏语文工作》2011第一期

责编:吉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