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社会用字汉藏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摘要】 汉藏互译中的社会用字翻译不仅是翻译问题,是一个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精神面貌窗口;更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拉萨为主的西藏其他地区社会用字汉藏翻译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当前社会用字汉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整改规范提出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 社会用字 汉藏翻译 规范
前 言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进步,社会用字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来越多,社会用字工作几乎覆盖着社会各个领域,是一项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语言文字工作范畴,也是某个地区展现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用字的规范和标准关系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气象,更是体现当地语言文字工作的成效的社会窗口,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所以,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所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对于藏区而言,不规范的藏文错字错译现象,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局面。我们应充分结合国内外古今翻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准确把握词义、找准语境,使每一个社会用字的翻译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一、社会用字汉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用字的含义是指文字在社会交往中的使用情况,它主要应当是指媒体传播物的用词,当然也要包括公众场所其他方式的用字情况,如广告、招牌、商品包装、店铺匾额以及组织、部门、机关、单位的名称招牌,还有流通证券上的用字等等。[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藏语文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历时近70年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加强藏语文人才培养、监督藏语文工作开展情况、狠抓藏语文规范工作、进一步清理整顿藏语文社会用字等方面更是佳绩一等。但当前西藏社会用字规范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双语的特殊要求下,社会用字变得更加突出,经常出现汉藏两种文字不规范现象,其中藏文不规范现象更加严重。如:错字(ཡིག་ནོར)、错译(སྒྱུར་ནོར)、藏文分句符号出错(ཤད་ནོར་བ)、音译用字错误(སྒྲ་སྒྱུར་སྤྱོད་ཡིག་ནོར་བ)、出现漏译现象(དོན་ཆད་པ)、不使用规范术语(གཅིག་གྱུར་བརྡ་ཆད་མི་སྤྱོད་པ)、译入语不通顺(བརྗོད་པ་མི་བདེ་བ)、牌匾用字不整齐(ཚེག་བར་དོ་མི་མཉམ་པ)、译语缺乏翻译艺术色彩(བུ་ཡིག་ལ་སྒྱུ་རྩལ་གྱི་ཆ་མི་འདང་བ)等。这类社会用字混论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人的批评,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上曝光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越发频繁,正成为网络健康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对社会用字现象加以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用字环境。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做进一步分析阐述。
(一) 缺乏理解原文语义的社会用字现象
翻译是门非常复杂而枯燥的学问,对于译人来讲,不仅要精通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文字,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翻译理论及其他与翻译领域有关的多方面知识,所以,古代藏族译师的名称与大学者(大师)并列写成ལོ་པཎ།,充分说明了大译师们的知识博大精深与历史地位。
翻译具体来讲,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所谓理解就是译者要吃透原文的意思,掌握原文的基本思想。理解上的偏差将会导致不能使原文的意思忠实地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词汇的意思根据时代的特点产生了变化,词汇有了新的延申意义,很多新生代汉藏译人没有很好地去翻阅资料、研究时代背景下的词汇意义变迁,总是查阅汉藏对照词典或机器翻译,硬搬照抄,结果译文变得意不搭词,语言极不生动。《语言学概论》中讲道 “当语音和含义渐渐脱离关系时,语音相对应的词义也会变迁”,[②]所以,翻译人一定要掌握历史进程中的词义变迁规律,如:过去的“书记”是指文书人员,现在的“书记”是指党团组织主要负责人,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1、 以舞台背景语“热烈庆祝**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师节”
中的“医师”一词的译法为例 (活动主办方译作སྨན་པ་བཀའ་བཅུ་པ)
“医师”在《汉藏对照词典》上的藏译只有“སྨན་པ་དཀའ་བཅུ་པ”,其实“སྨན་པ་དཀའ་བཅུ་པ”是藏医的专用术语。从中医角度分析,“医师”有两层意思,即:一是指古代掌管医务的官(སྨན་ལས་དཔོན་པོ);二是今指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的、经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人员(སྨན་པ། མཐོ་རིམ་སྨན་པ)。སྨན་པ་དཀའ་བཅུ་པ་指的是对藏医《医学四续》本注总义、分义、补遗及其概要,均能了解于心,应用于实践之医生所用美称。[③]那么,以上中西医的医师能有这些藏医的知识吗?显然,སྨན་པ་དཀའ་བཅུ་པ།不能用在中西医的藏译上。我们要把“医师”的三个对应含义都加到汉藏词典里,应写,医师:1、སྨན་ལས་འགོ་དཔོན།(古代掌管医务的官)。2、སྨན་པ། མཐོ་རིམ་སྨན་པ།(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的、经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人员)。3、སྨན་པ་དཀའ་བཅུ་པ་(对藏医《医学四续》本注总义、分义、补遗及其概要,均能了解于心,应用于实践之医生所用美称)。这样才算完美、准确。
2、以招牌名“**房地产公司房屋销售部”中的“房地产”一词的译法为例(说明书上译作ས་ཁང་བདག་ཁོངས)
“房地产”一词的翻译有两种意思。1、ས་ཁང་བདག་ཁོངས།(房地产即个人或团体保有所有权的房屋及地基,即房地产权)。2、 ས་ཁང་ཐོན་ལས།(从事城镇土地、房屋的开发及经营管理活动的生产事业。包括房产业和地产业两个部分,由于房屋总是造在一定的土地上,因而又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房地产业,(汉藏对照词典就是没有房地产业的藏文之意)。“房地产”原来仅是房地产权的缩写。现新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思,所以又成了房地产业的缩写。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房地产公司,几乎大部分都是房地产业的缩词,所以翻译时不能依照汉藏对照词典写ས་ཁང་བདག་ཁོངས,而是ས་ཁང་ཐོན་ལས།所以,“房地产”的具体译法就看旨意。
3、以横幅“继承红色基因”中的“基因”一词的译法为例 (横幅上译作གཞི་རྒྱུ)
“基因”本身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呈现状排列。但“继承红色基因”里的“基因”不是存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生物遗传基因(གཞི་རྒྱུ),而是“精神”之意,也就是说“继承红色基因”的意思为“继承革命精神”之意,所以,这里的“基因”应译作སྙིང་སྟོབས།
(二)译文表达不符合藏语习惯的社会用字现象
当前藏区社会已形成了凡是接触藏文社会用字,基本是接触译文,比起以往大大减少了纯母语作品,不管是广告牌匾,还是电视、广播的新闻媒体藏语、下乡宣传的藏文材料、中小学生藏文教材等几乎都是译文的藏文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藏语言文学的独立创作功能逐渐弱化,面向公众的现代藏语译文,正造就着前所未有的畸形藏语言文字环境,它直接影响着未来藏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翻译人员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完成翻译大概要义那么简单,还要对藏文文法的准确度、藏文字的正规化等负责。时至今日,汉藏译人数量多而质不前的形式,给读者灌输着一种既似汉语,又像藏语的新语言。这类语言的使用范围上至机关,下至群众,极为广泛。从藏语电视节目到藏文报、藏语广播,再到基层的宣传单、市面的广告词、牌匾名称、横幅标题等等很多领域的藏文都是译品,几乎没有一个是用藏语言文学去创作。
总之,译文的语言很有可能渐渐形成未来的藏语言。我们要清醒地知道,藏语新句子与新词术语的惯用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新词术语能丰富本民族的语言,赋予新的生命力;但不符合藏语言文法的畸形句子惯用,事关藏语文能否严格遵循1300年前创造的藏语言文字的《三十颂》与《音势论》两大理论,关系到这些经典理论是否依旧为藏语文用词与语法规范发挥积极作用的问题。
1、以行政机关名“**县(区)监察委员会派出**
乡监察室”的译法为例
在翻译实践中汉藏两种语言的比较告诉我们,汉文译藏文时减词省略法大有用武之地。这是翻译技巧中尤为重要。减词的问题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经济”,二是优美。所谓“经济”是指译文要简练,把多余的字、词去掉;所谓优美,减字、词符合藏文修辞学的原则。从“经济”上讲,减略法是去掉重复成分和逻辑上不言自明的成分;从修辞学角度讲,最忌讳同一词高频率的出现,藏文(语)尤其是这样。但在汉语中同一词重复或高频率的出现和使用,也有强调和增加色彩的作用,但藏语中没有这样的功能,反过来在短短的句子中出现几个重复的词,使整个句子非常不美,也起不到什么强调的作用。如:**区监察委员会派出**乡监察室。在这个句子出现了两个“监察”,很多人把它译为:༼**ཆུད་ལྟ་ཞིབ་ཨུ་ཡོན་ལྷན་ཁང་གིས་**ཤང་ལ་མངགས་གཏོང་བྱས་པའི་ལྟ་ཞིབ་ཁང་།或**ཆུད་ལྟ་ཞིབ་ཨུ་ཡོན་ལྷན་ཁང་གིས་མངགས་གཏོང་བྱས་པའི་**ཤང་ལྟ་ཞིབ་ཁང་།༽显然,非常不好听。过于逐字死译、硬译,导致了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按照藏语的表达习惯应该译:**ཆུད་ལྟ་ཞིབ་ཨུ་ཡོན་ལྷན་ཁང་**ཤང་མངགས་གཏོང་ཁང་།把第二个“监察”省略,这是不言而喻的成分ཤུགས་སུ་བསྟན་པ། 因为监察委员会派出的工作室肯定是从事监察工作的岗位,而非其他公安、医务、法院等工作。以前指的མངགས་གཏོང་ཁང་། 只有公安系统,但如今监察系统也有,以后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派出机构,但“派出”只是个建立的形式,核心内容还要看部门性质,从事什么工作?所以,**ཆུད་ལྟ་ཞིབ་ཨུ་ཡོན་ལྷན་ཁང་**ཤང་མངགས་གཏོང་ཁང་། 即意思到位又简练,把汉文的16个字,在藏文中用14个字表达,也符合牌匾翻译用词精简的原则。(如果硬要加第二个“监察”,那就应译**ཆུད་ལྟ་ཞིབ་ཨུ་ཡོན་ལྷན་ཁང་**ཤང་ལྟ་ཞིབ་མངགས་གཏོང་ཁང་། 但个人认为多此一举、略显多余 、句子不美、更是违背牌匾翻译精简原则)。
2、 以旅游节日标语“第七届**文化旅游节”的译法为例
在社会上像这类句子基本都翻译成སྐབས་བདུན་པའི་ཞང་ཞུང་རིག་གནས་ཡུལ་སྐོར་དུས་ཆེན། 其实应该翻译为ཞང་ཞུང་རིག་གནས་ཡུལ་སྐོར་དུས་ཆེན་སྐབས་བདུན་པ། 这类译法在汉藏翻译理论上也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即当形容词、数量词、指示代词做定语时,汉语的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藏语的定语在后,中心语在前[④]。如:一元,红太阳,第一次聚会,十世班禅སྒོར་མོ་གཅིག ཉི་མ་དམར་པོ། འཛོམས་ཐེངས་དང་པོ། པཎ་ཆེན་སྐུ་ཕྲེང་བཅུ་པ།而不是གཅིག་སྒོར་མོ། དམར་པོའི་ཉི་མ། ཐེངས་དང་པོའི་འཛོམས་པ། སྐུ་ཕྲེང་བཅུ་པའི་པཎ་ཆེན་སོགས་མ་ཡིན། 可想而知,第七届…………,སྐབས་བདུན་པའི་…………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错译现象使人很难发现,甚至给人一种对的感觉,这是因为受汉语言的影响造成的汉式藏语,所谓汉式藏语就是文字用的是藏文,文法用的是汉语文法。这样译出来的句子,译语满是外腔味。英国翻译理论家波斯盖特讲道“翻译必须克服外国腔”。[⑤]所以,不符合藏文语法的句子,往往需要加很多藏文属格词འབྲེལ་སྒྲ། 来修整,弄的非常��嗦、别扭。 如:高度评价ཚད་མཐོའི་གདེང་འཇོག 重要讲话གལ་ཆེའི་གསུང་བཤད། 努力学习ཧུར་བརྩོན་ཆེན་པོའི་སྒོ་ནས་སློབ་སྦྱོང་བྱེད་པ། 高利贷སྐྱེད་མཐོའི་བུ་ལོན། 以上短语都有属格词,其实正确的应该译为:གདེང་འཇོག་ཚད་མེད། གསུང་བཤད་གལ་ཆེན། སློབ་སྦྱོང་ཧུར་ཐག བུན་སྐྱེད་ཆེན་པོ།
3、以雪顿节横幅标语“热烈庆祝拉萨雪顿节开幕”的译法为例
在这个句子里形容词“热烈”是“庆祝”的状语,它是用来表示庆祝的状态或程度,翻译时“热烈与庆祝”不能分开;庆祝的管界是“开幕”,谓语“开幕”又是对主语“雪顿节”的陈述。所以, 遇到这类句子时,根据藏语的表达习惯,把སྤྲོ་སེམས་འཁོལ་པོས་རྟེན་འབྲེལ་ཞུ། 连在一起,并要放在句末。因此,这个句子不能翻译成:སྤྲོ་སེམས་འཁོལ་པོའི་ངང་ནས་ལྷ་སའི་ཞོ་སྟོན་འགོ་ཚུགས་པར་རྟེན་འབྲེལ་ཞུ།应译作ལྷ་སའི་ཞོ་སྟོན་འགོ་ཚུགས་པར་སྤྲོ་སེམས་འཁོལ་པོས་རྟེན་འབྲེལ་ཞུ།
4、以横幅标语“某某单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文艺晚会”的译法为例
这个句子看起来很简单,但也很容易出错,很多人译为“ལས་ཁུངས་ག་གེ་མོའི་ཀྲུང་གོ་གུང་ཁྲན་ཏང་དབུ་བརྙེས་ནས་ལོ་ངོ་95འཁོར་བར་རྟེན་འབྲེལ་ཞུ་བའི་རིག་རྩལ་མཚན་ཚོགས།”最前面加藏文属格词“འབྲེལ་སྒྲ་”的译法也是受汉语言的影响,这个译法让很多人会误解为中国共产党是属于某某单位的。那么这类句子有两种译法:一是用藏文的具格词“བྱེད་སྒྲ་”来翻译为“ལས་ཁུངས་ག་གེ་མོས་ཀྲུང་གོ་གུང་ཁྲན་ཏང་དབུ་བརྙེས་ནས་ལོ་ངོ་95འཁོར་བར་རྟེན་འབྲེལ་ཞུ་བའི་རིག་རྩལ་མཚན་ཚོགས།”,用具格词翻译时后面必须要有所作词,如本句中的庆祝“རྟེན་འབྲེལ”;二是用属格词“འབྲེལ་སྒྲ་”来翻译为 “ཀྲུང་གོ་གུང་ཁྲན་ཏང་དབུ་བརྙེས་ནས་ལོ་ངོ་95འཁོར་བར་རྟེན་འབྲེལ་ཞུ་བའི་ལས་ཁུངས་ག་གེ་མོའི་རིག་རྩལ་མཚན་ཚོགས།”,用属格词来翻译时,把单位与活动连在一起,并放在句末。
(三)音译中存在问题的社会用字现象
藏族的《声明要领二卷》以及唐玄奘五不译、尼采的“名从主人”都是关于使用音译方面翻译理论。音译的范围是人名、地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固有的东西(如:糌粑等)或者说直译和意译不能解决,产生歧义时才使用音译的。尽管《声明要领二卷》及唐玄奘的五不译说的是佛教翻译的音译,但其整体的原则或者标准是没有区别。
1、 以“吉祥商店”的译法为例
招牌音译界限含糊不清,是汉藏翻译界的一个难点。据笔者分析,在藏区招牌社会用字翻译,首先要看经营者的身份族别;其次就要看招牌的属性。所谓招牌的属性就是指研究招牌属于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名称类招牌,还是说明功能性质的门牌帖子类招牌?这点非常重要。就对“吉祥商店”而言,很明显它是属于名称类招牌;比如“拉萨市编译局”是属于给读者提示介绍功能性质的招牌。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如果“吉祥商店”的老板是汉族,那必须音译,反之意译。在音译的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名从主人”原则和藏族翻译理论《声明要领二卷》中提出的使用音译范围,即“不能直译和意译的方法解决,就要使用音译”的理论存在相矛盾现象。但是“名从主人”的原则把汉族老板起名的“吉祥商店”必须译作“ཅེ་ཞང་ཚོང་ཁང་”而不能意译。如果店铺老板是藏族,可译作“བཀྲ་ཤིས་ཚོང་ཁང་”。由于译语读者看问题角度不同,对此类翻译会产生很大的疑惑,尤其是藏族读者。其实藏族人招牌名称翻译成汉文时,大部分是使用音译的方法来完成的。如“རྟ་ར་འོག་འཛུགས་སྐྲུན་ཀུང་སི” “བློན་པོ་གསེར་ཆེན་ktv”“སྐྱིད་ཆུ་བོད་ཟས་ཁང་” “གསེར་ཁང་གསོལ་མགྲོན་ཁང་”“ལྗགས་སྨིན་རྒྱ་ཁོག”依次汉译为“达热瓦建筑公司”“伦布斯钦ktv”“吉曲藏餐店”“色康酒店”“迦名火锅”等,并非意译成“下马圈建筑公司”“大黄大臣ktv” “乐水藏餐店”“金屋酒店”“香味火锅”等。所以,名称再有意思也要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要使用音译。对于一个藏族读者来讲“吉祥茶馆”音译成“ཅེ་ཞང་ཚོང་ཁང་”,是百思不得其解,但“རྟ་ར་འོག་འཛུགས་སྐྲུན་ཀུང་སི”音译成“达热瓦建筑公司”视为是非常准确,其实两者都是同样道理的音译,都是给另外一种语言的人介绍它的名字,这种认识的差异是读者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所决定的。另外,这种根据主人的族别身份,招牌名称音译的办法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的极大尊重,为后代人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
如果是提示或者介绍其功能性质的招牌,我们必须向译语读者传递具体内容,使读者明白其功能性质,也就是说要意译。如:拉萨市编译局 男厕所 书记办公室 修表店。依次意译为ལྷ་ས་གྲོང་ཁྱེར་རྩོམ་སྒྱུར་ཅུད། བུའི་གསང་སྤྱོད། ཧྲུའུ་ཅིའི་གཞུང་ལས་ཁང་། ཆུ་ཚོད་བཟོ་ས།
2、 以“习近平”的音节抒写为例
在这全球迈向信息时代的今天,藏语文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资源,唯有不断推动藏语文信息化建设,才谈得上藏语文工作的未来发展。由于三大藏区方言原因,出现音译用字不统一,给藏语文工作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字音译而言,已出现了ཞིའི་ཅིང་ཕིང་། ཞིས་ཅིན་ཕིང་། ཞིའི་ཅིནབིང་། ཞི་ཅིང་ཕེན། ཞི་ཅིན་ཕིང་། 等多种写法。这种用字不统一现象,给广大信息享受者搜索资料带来极大的不便。当你在网上搜索栏中输入“ཞིའི་ཅིང་ཕིང་།”查找相关信息时,就看不到另外三个写法的信息内容。这是唯独藏语文工作信息化面临的特殊挑战,我们需要整个藏区社会一起努力,并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中来。向所有的藏语文工作人员倡导统一使用已规范的汉藏音节对照表(见汉藏对照辞典尾部),为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的成绩而贡献力量。
3、 以餐馆名称“德顺楼”的译法为例
汉藏音译过程中,近些年来有个新的提法,使用非常火热。即“提倡使用不仅音到位,而且意思上也能接近的词汇”。比如:干锅 སྐམ་ཁོག 等。这是近代汉藏翻译大师们从工作经验中积累出来的一个新型翻译方法。
但现实的运用中很多翻译人只重视找谐音,忽略了其意思。所以,即使音到位了,但内容完全违背了原文。 特别是招牌名字翻译上占数更多,这个还不是音意混译(泰山རི་བོ་ཐའེ་ཧྲན་之类),应该叫音意一体更为准确。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高要求的界限,还是直接音译就好很多。现在藏区街面上使用这类方法弄巧成拙的现象已不少。如:拉萨八廓商场美食街有这么个餐馆名称:“德顺楼”藏译为བདེ་སྲུང་ཐོག་ཁང་།尽管音相近,但汉藏译文内容完全不一。“德顺”一词有地名、人名、厂家名、品牌名,也有字面本身的意思,但就是没有藏文的“བདེ་སྲུང་། 即(保安)”之意,像这种译文到底要给读者介绍什么内容?完全违背了原文的意思。还有“百度”译成འབེལ་འདུ།百度的核心功能是“搜索”而不是“集聚或者丰富”,规范科技术语应概念精确,含义单一而概括地将术语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用相应的藏语表达出来。实际上即可音译又可意译在原则上本来就是矛盾的,自古各自都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译事中巧合性的会有几个藏汉音与意完全吻合的音意一体词汇,但非常少,个别的存在不能视为理论新提法来对待。总之,翻译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比任何学科还要多。因此,翻译工作者要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认真、严谨对待每一项译事工作。
(四)缺乏翻译艺术色彩的社会用字现象
艺术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艺术来自于生活,又用艺术来美化生活。翻译的艺术概念最早提出者应该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时期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德莱顿提出“翻译是艺术,因此,译者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具备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⑥]通过多年的翻译实践,笔者认为翻译艺术应该分为文学翻译艺术和非文学翻译艺术。我国的的翻译学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中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朵,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⑦]不过鲁迅先生说的应该是文学翻译艺术。社会用字翻译的艺术应是两者兼具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根据翻译内容和语境进行创作的语言审美艺术。也就是说内容是庄重典雅的,我们就使用符合译语文学、文化、语言的译文创作;如:在西藏最高学府西藏大学主办的一场音乐会主题 “聆听经典 唱响高原”译作 རོལ་དབྱངས་དབང་པོའི་དགྱེས་སྟོན།། གངས་ལྗོངས་དཔལ་གྱི་དབྱངས་སྒྲ།། ;使用在独具西藏传统特色商场的路标的“南祥门”译作ལྷོ་སྒོ་བཀྲ་ཤིས་འཁྱིལ། ;一高档传统藏式餐厅包间名称“山南厅 日喀则厅 昌都厅 阿里厅 林芝厅”译作ལྷོ་ཁ་དགའ་འཁྱིལ་གླིང་། གཞིས་རྩེ་དགའ་སྟོན་གླིང་། ཆབ་མདོ་དགའ་བ་གླིང་། མངའ་རིས་དགའ་མགུ་གླིང་། ཉིང་ཁྲི་དགའ་སྐྱིད་གླིང་等。
如果内容是为广告效应,主要用来传达信息、吸引顾客等,那就使用能够融入社会,活泼生动的大众语言,它的审美不需要文学的典雅,但必须具有吸引作用。如:饭馆名“稀耙烂”译作འདུར་བཅུད། ;电视连续剧名“菩提树下”译作འཁོར་བ་ཁབ་ཀྱི་རྩེ་མོ།(因该剧讲述清末一段几个年轻人因命运的阴差阳错而上演的爱恨交织的恩怨情仇);鞋子广告“穿索芙特鞋 踏平世界坎坷”译作ལྷམ་སུའོ་ཧྥུའུ་ཐེ་མཆོད་ན། འཇིག་རྟེན་གྱི་དཀའ་སྡུག་རྐང་འོག་ནས་ཡལ་འགྲོ། 等。社会用字的审美其实就是更好地融入译语社会,从形和意都尽量贴近译语文化。特别是由于藏语言文字现状原因,尽管国内翻译以异化为主流,但汉藏翻译还是要归化为主异化并存的状态下进行,不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不保留原文的异域性。一定要有接地气才能有更多的读者,使藏语言文字也会随之得到推广。
二、社会用字汉藏翻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翻译人员文化素养跟不上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表达出来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运用语文的活动,也是一种技术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脑力劳动。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化工作,它更多的是文化交流的工作。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两种及两种以上语言文字的功底,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目前藏区年轻一代翻译人员把汉藏互译工作仅仅视为查词典完成的文字转化工作,不去研究翻译理论及牵扯翻译相关的其他知识,导致了译文不通不顺,甚至译文内容违背原文,出现了社会用字混乱、不规范等现象。
2、对社会用字的责任意识不够
在社会上,很多人把需要用汉藏双语宣传的材料,如:横幅和宣传栏用词、路标、地名、牌匾、广告词等等,直接送到广告打字店翻译、制作,让不懂藏文的工作人员来处理,虽一部分打字店工作人员去指定地点翻译(市民服务中心编译窗口),但大部分随便找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路人来翻译;还有用汉藏翻译软件翻译,也有在网络上或者微信上与译人进行翻译交易来完成。可见社会用字翻译人员及其混乱、程序不统一,以致市面社会用字一直不能规范。按道理来讲,机关上需要的汉藏翻译材料,首先应该藏族干部自己试着翻译,然后单位工作人员把译文带到有关部门审核,再送到广告打字店做相关设计,这样不会出现太多的错误。这种做法既有助于个人学习藏语文,又会通过机关干部对藏语文工作的认真、严谨,促使整个社会对藏语文工作的责任意识。
社会用字混乱的另外一种原因是人们日常对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即使从问题社会用字前路过,也宁愿当甩手掌柜,也不愿去提醒或者纠正其错误。
3、相关领域的翻译人才严重缺失
解决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工作量大,任务艰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专业人才。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中汉藏翻译、藏语言文学、藏语文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极为稀少,不管是在机关工作,还是社会上的创业年轻人中,很少出现一群精干的青年一代藏语文工作人员来承担和完成时代赋予的藏语文工作使命。特别是由于公务员考试时专业不对口,很多汉藏翻译及藏语言文学、藏语言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渐渐进入与自己专业领域毫无相关的行业,离藏语文工作越走越远,甚至出现永远抛弃大学所学专业的现象。
结 语
综上所述,汉藏互译中的社会用字翻译不仅是翻译问题,它是一个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精神面貌窗口;更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工作。一个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继承与发扬,生产、生活的经验传播等都要依靠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社会用字妨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认知,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甚至会出现因问题社会用字引起的矛盾,破坏国家和谐稳定。总之,社会用字规范工作不仅是社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我们应重视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带来的种种问题,从中对当前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有所危机感,从而加强关注社会用字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用字规范意识,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 周殿龙 于立君 马宁【社会用字规范问题探索】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p9
[②] 华侃 索朗次仁 【中央民族大学】2000 p 113
[③] 【藏汉大辞典】2014 p2165
[④] 周季文 傅同和 【汉藏互译教程】民族出版社 2003 p 90
[⑤] 达瓦次仁 【汉藏翻译理论大纲】手抄本 1995 p14
[⑥] 达瓦次仁 【汉藏翻译理论大纲】手抄本 1995 p 9
[⑦]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8 p 14